学术资讯
第七届“为民论坛”暨首届“数智可靠性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北航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6日,由威廉williamhill官网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七届“为民论坛”暨首届“数智可靠性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北航学院路校区新主楼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来自剑桥大学、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鲁汶大学、多特蒙德大学、塞萨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多位可靠性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智时代可靠性系统工程的最新进展。

开幕式:院士和领导致辞,共启序幕
开幕式上,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力院士,北航国际合作部白琳教授、欧洲安全与可靠性学会主席Michael Beer教授致开幕词。王自力院士向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并对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可靠性系统工程领域研究正迎来由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新机遇,也面临全新的技术挑战,本次论坛将为推动相关领域交叉创新研究提供重要契机。

随后,白琳介绍了北航近年来在国际合作领域的整体布局,强调学校将持续支持可靠性学科国际化建设,推动更多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Michael Beer作开幕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北航在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并表示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欧洲与中国学界在智能可靠性方法、不确定性建模等方向的合作。

最后,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靠性系统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任羿教授宣布论坛正式开幕。

主题报告:多国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
论坛邀请了多位国际一流学者作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从复杂系统建模、不确定性量化到智能化模型修正等多个方向,为与会者呈现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论坛共设置四个专场,第一个专场由北航任羿教授主持,莱布尼茨大学Michael Beer教授,同济大学陈建兵教授,鲁汶大学David Moens教授依次作专题报告。三位专家分别围绕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设计等前沿方向,分享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论坛的第二个专场由莱布尼茨大学Michael Beer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张熠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方法在自然灾害预警的应用;随后,剑桥大学Alice Cicirello教授聚焦有限数据与有限先验知识条件下的鲁棒可靠性分析方法。两位学者通过展示新兴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的深度融合,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论坛的第三个专场由多特蒙德大学Matthias Faes教授主持,来自塞萨里大学的Costas Papadimitriou教授以及来自莱布尼茨大学的Matteo Broggi教授都介绍了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模型修正领域的最新进展,北京科技大学杨乐昌教授则介绍了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建模预评估方法,展示了相关方向的重要突破。

论坛的第四个专场由鲁汶大学David Moens教授主持,多特蒙德大学可靠性工程教授Matthias Faes介绍了用于可靠性评估的新式采样方法,威廉williamhill官网的毕司峰教授则介绍了人工智能方法与模型修正的结合。

圆桌讨论:聚焦AI与大模型赋能可靠性工程
下午会议最后设置了以“AI赋能可靠性与大模型方法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大模型的可信性、工程场景知识嵌入、数据不足情况下的推断能力、AI与传统可靠性理论的融合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精彩纷呈。

总结:论坛成果丰硕,加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数智可靠性系统工程国际合作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数智时代可靠性工程的最新成果,也进一步加强了北航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与会学者普遍表示,本次论坛在推动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的国际化、智能时代可靠性系统工程合作研究以及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